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87章 敝帚自珍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“心情满意值”下降50%,变成75。

    一得一失,钱没有任何变化,但“心情满意值”却从100变成75。

    有人会说,这个计算有问题,为什么“心情满意值”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,如果那样算,“得而复失”就没有任何变化了。

    这就问到点子上了。

    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,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,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。所以“心情满意值”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,而是乘除一个比例。

    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,亏损10%,再盈利10%,就变成了9900(反过来也是一样),凭空少了100元。

    上面的例子证明了“投资决策心理”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——“损失厌恶”:

    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,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,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,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,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。

    人生就是这样悲惨:你拥有一段恋情的快乐,一定小于失恋的痛苦;得到一个孩子的快乐,一定小于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……

    所以老庄哲学才告诉我们,不要去追求那些有价值的东西……

    扯远了。我们刚才说,“损失厌恶”的前提是“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”,它暗含着一个假设,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,常常是非理性的。

    理查德?塞勒的“禀赋效应”,就证明了这个假设。

    敝帚自珍的“禀赋效应”

    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,别的条件都一样,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,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。

    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,用经济学术语来说, 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。

    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,你欣然接受,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。过了一会儿,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。此时,你十有八九会拒绝。

    虽然几分钟前,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,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,你已经拥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,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。

    理查德?塞勒教授说,这就是“禀赋效应”: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,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。

    “禀赋效应”是“损失厌恶”心理造成的,因为“失去这1000元薪水”的痛苦,大于“得到1000元”(等同于五天年假)的开心。

    旁边的学生开始插话,这算什么理论,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:敝帚自珍。

    理查德?塞勒教授反问:那“敝帚自珍”有没有告诉你,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?

    学生想了想,说:“其实也不是什么‘敝帚自珍’,就是怕麻烦,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吧。”

    理查德?塞勒教授毕竟是做学问的,喜欢穷追不舍:“那‘怕麻烦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是指选择的成本吗?难道我们打一个电话说‘我接受了另一工作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吗?”

    事实上,当“禀赋效应”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后,“怕麻烦”就只是一个借口。

    如果你不理解“不想改变现状”是出于“禀赋效应”的非理性行为,而只是理解成“怕麻烦”,那么,当对方为了争取你,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,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。

    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,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30%的工作机会时,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;但如果只有10%的涨幅,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“跳槽成本”。

    可出于“禀赋效应”,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,从而夸大“跳槽成本”。

    那么,“跳槽成本”实际上是多少呢?

    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

    理查德?塞勒教授在说明“禀赋效应”时,做过一个的实验。

    他让学生分成三组,第一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,第二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,第三组的可自由选择,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,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。

    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2.87美元,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.12美元,非常接近。

    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.12美元,高出一倍。再一次证明了“拥有什么,就高估什么”的“禀赋效应”。

    理查德?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,都出现过大约2∶1的比例,于是得出“禀赋效应”的“损失厌恶系数”——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。

    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,当你答应了高1000元的那份工作之后,另外一家要多给你8天的年假(而不是原来的5天),才能让你改主意。

    如果一个涨薪10%的跳槽机会,会让你犹豫不决(意味着两份工作的效用相等),那么说明“跳槽成本”其实只有薪水的5%。

    不过,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: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,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,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“禀赋效应”呢,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“禀赋效应”呢?

    为什么穷人更穷,富人更富?

    理查德?塞勒是这么解释的:因为你知道,钱是用来花出去的,商家也清楚,商品是用来卖掉的,所以不会产生“禀赋效应”。

    反过来说: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,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“花钱”这件事。

    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,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“拥有感”,就产生了“禀赋效应”—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;喜欢的东西没货了,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。

    而富人相反,他们的钱是用来“钱生钱”的,不停地进进出出,不能不会有“禀赋效应”的心理负担。

    钱这个东西,一旦停止流动,就会迅速贬值。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,富人更富。

    同样,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,商品和钱,是两样东西,卖得不好的商品,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。

    但在生意老手看来,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。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,该清仓甩卖时,毫不犹豫。

    用一句老话说:钱只有被用掉了,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。

    屁股决定脑袋”的非理性判断

    “扪心自问,如果你是别人,你愿意和你自己合作吗?”

    “想都不敢想啊,哪有这么好的福气……”

    上面虽然是个段子,但“禀赋效应”确实让我们做出了很多“屁股决定脑袋”的非理性判断。

    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,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,因为“那个人会拍马屁”?

    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,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,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,领导是眼瞎了吗?

    当我们处于“卖家”的角色时,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?当我们牌“买家”的角色时,我们是否过于吝啬?

    知道“禀赋效应”的存在,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,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。

    宋太平和父亲宋安民来了个亲切的拥抱,和各位送行朋友挥手告别后,与肖潇、宋坤法、余玲玲、五位玉灵族族人、沈如月、小凯撒、钱学东、刘威、叶飞虎、程安雅、程安娜、窦发财、刘芸、叶悠然相继走入了太空飞船,太空飞船的舱门关闭,腾空起飞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